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 任沁沁 王建华 岳瑞芳)最近,有关“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的唱衰论调甚嚣尘上,甚是吸引眼球,然而,它明显缺乏依据,不过是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专注地”置于放大镜下进行泡泡糖式的观察罢了。
尽管已是连续六个季度放缓,或者今年第三季度亦很可能不会探底回升(9日起陆续发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也许会预示),但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良好状况和态势显然并未受到实质性损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汪同三说,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是可控的,风险和挑战也是可以应对的,“它们不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较长期战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政策周期,欧美等外部需求的严重萎缩——这些是中国经济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为了谋求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而它也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核心表现是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状况已经出现转折,并已形成可持续改善的趋势。
去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从5年前的约12%降至约2.7%,贸易顺差与GDP之比也从7.5%的高位回落至2.1%。今年,这些衡量外部失衡的数值将继续改善。
内部失衡的格局也正在逆转。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普遍快于东部地区,这是30多年来所未有。消费占GDP比重去年也停止了下降,这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它也巩固了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基础。
由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中国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需求仍很强劲,政府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拉动经验,擅长在复杂环境下发挥资本优势,这些都是今后适度利用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依托。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加快进行或提前启动一些必要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建设。例如,国家发改委最近批准了25个城市轨道、13条公路和多个集装箱码头、航道等交通建设项目规划,涉及金额近万亿元。
另外,中国政府还加快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的推进,不断扩大投资。
特别值得一提的积极因素还有:今年以来,民间投资一改近两年的低迷状态,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已经上升至约60%,这将保证国内投资的稳定增长及质量效益。
客观地讲,当前的经济增速是符合中国政府的调控预期的,也符合中国经济较长期的潜在增长率曲线。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而“十二五”时期则为7%。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和经济学家向松祚说,中国经济可控的适度放缓,并非意味前景的悲观,对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来说,它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不可或缺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中国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弹药无疑是充足的——特别是低水平的债务率,但是,它不会“饮鸩止渴”,为了追求短期的超高增长,而再推出类似2009年——2010年那样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避免通胀重起、泡沫滋生以及潜在不良贷款增加而干扰经济转型战略实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从中国之前每个大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基本是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和制度红利的过程,而今后还有很大的空间释放制度红利,例如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
过去30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释放的生产力潜力是中国避免经济危机的一大法宝。受访的分析人士预料,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各项改革将加快进程,释放的生产力是不可限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