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落幕。作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元年的首届工博会,“智能制造”成为核心焦点。
在向智能制造迈进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都抢攻工业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高达26%,其中中国已经成为了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
然而机器人换人,就能实现中国的智能制造吗?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目前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大部分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单纯的机器人换人,还需克服知识型生产人才培养以及完全自动化带来的高成本等挑战。
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智能制造之路?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专访了欧姆龙自动化(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大场合志先生。作为全球知名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商,欧姆龙在“智能制造”方面可谓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制造业提升自动化、信息化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制造业,也有面临不断探索智能化生产的需求。
从欧姆龙自身的经验看,所谓智能化并不完全是实现最高度的信息化或者自动化,而是根据不同的行业以及行业分工的特征,寻找到这个行业所最适合、最匹配的做法。
此外,欧姆龙认为,目前中国工厂的智能化大都还停留在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与信息化、大数据相结合、强化生产线的可视化,从而提升生产品质和效能方面。
中国工厂智能化大都停留在可视化层面
《21世纪》:刚刚结束的上海工博会上,“中国制造2025”是最热门的话题,您怎么理解中国这一行动计划?
大场合志:中国制造2025,其实就是要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附加价值。以前,中国的制造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制造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靠流水线作业赚取利润。随着人口红利下降,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而现在高速增长的制造行业,电子消费产品、智能设备、汽车、医疗健康等,无不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行业。我理解,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
提高中国制造的自主化能力,也是这一计划的重要目标。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智能手机,绝大多数零件是中国生产的,但我们都知道其中的核心部件、半导体则都是进口的。中国目前每年进口的半导体的金额,已与原油进口相当。我个人认为,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也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所在。
《21世纪》:精细化制造、定制化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智能制造?中国工厂需要全面提升生产线智能制造水平,使用机器换人?
大场合志:我认为“智能化”这个词包含了许多层意思。从生产设备方面来看,利用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的效率与品质,减少生产中的不必要资源与能源浪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智能化并非是要把所有生产线上的东西都换成自动化的,全面取代人手。
其实智能化工厂有不同的类型,像我们的深圳工厂,它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基本上都是高度智能化的。另外一种智能化的就是我们上海的OMS(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工厂,它是更定制化的生产,就是小批量的,但可能每批次里面的生产都有点不一样,所以它是采用独立工位,人和自动化生产的工位相互匹配的一种生产方式,所以我们认为要根据制造的产品不同,而来看哪种生产方式更适合。
《21世纪》:这也就是欧姆龙的智能化理念?
大场合志:是的。欧姆龙的“新自动化”理念是:机械能做的事情就让机械去做,把人释放出来,去做更多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并不是由机器取代人来从事所有的工作,而是让机器来配合人、协助完成重复性的简单工序,而人需要去从事更具创造性、能动性、灵活性的工作,生产线上人机互相配合,可以增强生产灵活性及应变力。
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并不完全是实现最高度的信息化或者自动化,而是根据不同的行业以及行业分工的特征,寻找到这个行业所最适合、最匹配的做法。
《21世纪》:广东作为制造业的重镇,最近有新闻称一些大的电子企业关停或是转移,欧姆龙怎么看待这种趋势?作为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会不会担心从此中国的市场就此萎缩?
大场合志:我并不认为我们的中国市场在萎缩。我们目前看到许多广东和东莞的工厂倒闭,但如果细心观察,大部分倒闭的企业都是传统加工型企业,他们依靠密集劳动生产那些低成本、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一旦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利润被压缩,他们无法生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那些有一定技术背景、新兴产业的制造企业在不断成长。因此,这恰恰符合“中国制造2025”指明的方向,中国制造业整体构造会不断转变。虽然逐步走向高附加值、高产值、高技术含量的过程比较痛苦,但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而在这个转型当中,欧姆龙的自动化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帮助和支持。
《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欧姆龙自动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大场合志: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无论是对于欧姆龙,还是对于制造业的企业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由中国制造2025计划,或者说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需求非常多,也非常庞杂。我们认为大致有三点,这与我们目前自动化部门所提出的“i-Automation”的概念是相互切合的:
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与信息化、大数据相结合、强化生产线的可视化,从而提升生产品质和效能;
提升生产技术,以更精准、更灵活的生产控制和机器人来替代人手,在提升产能、产效的同时,将工人从繁复的流水线作业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根据时代的需求,在产品及生产方式上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生产需求。
这也是制造企业向智能生产转型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目前我们大部分的企业,都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即提升生产线的可视化程度,但很快,大批的企业就要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这也是我们机遇所在。我们计划,到2020年,公司在中国的自动化业务销售额翻倍,达到10亿美元。
中国智造不仅靠机器人
《21世纪》: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中国众多制造类企业,特别是3C企业来说,在智能化过程中遇到的巨大挑战是柔性制造和智能需求。换句话说,花大价钱买的机器人、改造的生产线,要能随时切换产品。这方面,欧姆龙的策略是什么?
大场合志:是的,这也是我了解的制造业非常困难的地方,因为他们产品的品类很多,随时要根据外面的订单进行调整,有非常小批量、多频次改变的需求,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探索。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来说,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现阶段则会对于客户造成成本投入过高的压力。对此,我们建议通过简易自动化和人工生产的配合模式来对应。前面所提到的欧姆龙上海OMS工厂,我们导入了“低成本智能自动化系统LCIA(Low Cost Intelligent Automation)”,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相对较低成本的投入,快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还有,最近我们收购了美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爱德普(Adept Technology, Inc.)和自动化控制企业Delta Tau,加强了生产线控制和高性能运动操作的结合,将欧姆龙的高性能控制器与机器人高性能运动控制技术结合,帮助我们的客户更灵活、更快速地调整生产线的运作,适应不同的生产订单需求。
《21世纪》:收购机器人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欧姆龙在工业机器人上发力?您怎么看待中国现在“机器换人”的趋势?
大场合志:收购机器人企业,是我们进一步迎合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完整的制造业解决方案的重要举措。
如果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一分为二,短期的发展课题是如何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从这一点上来看,“机器人换人”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大量的机器臂替换工人,既可以解决人力成本上涨、请人难等问题,也能够保证我们的生产品质更稳定。但从长远来说,仅仅用简单的机器人替换某一个工位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的长远发展问题,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过的灵活性问题。
以往欧姆龙是专注于自动化的传感与控制领域, 而我们收购的机器人厂家则在运动控制的视觉引导技术方面有领先经验。 两者结合,能让我们更好地为客户解决以往以PLC(可编程控制器)难以完成的复杂动作控制,最大限度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安全性、灵活性和产品质量,为汽车、数码设备、食品饮料、包装等行业提供创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及服务支持。
《21世纪》: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欧姆龙收购这家做机器人的公司,实际上不是卖机器人,而是卖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大场合志:是的。
|